第7章 云湾看戏(1/2)
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第7章 云湾看戏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前文再续,书接上一回。
前边讲到凌家族人离开江岭,一路经过下晓起和上晓起。
在上晓起村吃过午饭后,我们就出发往湾了。
湾在现代时,叫江湾。
上晓起村到湾有近15里路,傍晚前刚好能赶到。
一路上我们在田园风光的村道上前行,太阳近西时,我们来到一处三山环抱的河谷地带,一条清澈的河流东西走向,蜿蜒流入小镇。
凌轩说,这条河叫梨园河。
我们朝着掩映在高低错落古树中的白墙黑瓦的建筑,沿着河边前行。
走进湾古镇,只见一座座别致讲究的宅院有序排列在深深浅浅的老巷中,沿着河岸两边铺陈。
这里称得上山清水秀。
我们走过小镇中心热闹的商市街道,虽人来人往,但是干净整洁;原来湾不但是婺源东大门,还是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塞。
我们今晚就在湾住宿。
我们在客栈放下行李后,就迫不及待走到古镇的街市玩。
凌轩和陈婉并排着走,萧遥剑走在旁边抱着我;萧樵跟在我们后边,后面就是一群凌家子弟,我们欢声笑语地走向古镇中心的街市。
街市两边,看见有许多人摆摊卖雪梨。
凌轩买了几筐雪梨,让他们分别送到凌家族人入住的几间客栈去。
凌轩告诉我们说:湾夏秋出产雪梨,这里的雪梨又多汁又好吃。
卖雪梨的人见我们是外地人,就告诉我们,今天恰逢镇上一个大族为长辈贺寿,晚上在小镇中心的戏台有戏班唱戏。
我们听了,都很高兴。
我们在镇上逛了一圈,一个凌家子弟就找上我们,说可以开饭了。
湾是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塞,平素来往的旅者和商人、官差络绎不绝,饭店也很宽阔,可以坐得下我们所有人那么大的饭馆。
三叔对我们说:湾的美食很多,来到一定要尝试!
上的第一道菜是清蒸荷包红鲤鱼,清蒸跟红烧的做法不同,更能吃到鱼肉的鲜甜、嫩滑。
第二道菜是南瓜花,这是一道蒸菜。
外边是黄色的南瓜花,里边是肉泥、加入辣椒、紫苏、姜丝、小葱切粒,拌上米粉、精盐做成的馅,味道非常清新香甜。
第三道菜是糊豆腐。
湾的糊豆腐制作跟之前我们一路吃过的有些许区别。
之前我们吃过的糊豆腐是将豆腐切成豆粒大小,加入高汤焖,浇上一勺猪油,加入预先炒香的小虾仁、肉蓉、香菇丁和笋尖,边搅拌,边撒入米粉,最后放入碎香菜,上盘后,再浇上麻油和撒上胡椒粉和葱花。
是不是看着文字都很有食欲?
湾人则更喜欢先用肉沫、香菇丁、豆芽、米粉炒香,再放在豆腐上蒸煮,这样制作的糊豆腐软糯可口,尤其适合老人家和小孩子们吃。
第四道菜是湾酒糟鱼。这是用鸳鸯湖鱼切块煎香后加入酒糟红烧。枣红色的鱼块,带着一股浓浓酒糟的甜香,鱼肉入口鲜嫩多汁,风味独特。
第五道菜是干笋炒肉。
三叔还为我们每一桌都叫了一碟湾汽糕。
这是一种咸味的米糕,十分像广东人早餐喜欢吃的肠粉,只是广东肠粉更薄一点。
湾汽糕也是先将米预先浸泡磨成粉加入水成浆,常温摆放发酵一晚;加工时,米浆平摊带孔的铝板上,蒸汽自下而上,迅速放上肉沫、葱花、鸡蛋等,成品油亮鲜香,口感爽滑。
四叔还拉了饭店老板过来跟我们讲湾当地的故事。
老板说:
湾古镇早在唐代就有滕、叶、鲍、戴等姓在此聚居,由于这里有山有水,雾缭绕,故名“湾”。
北宋时,一位道士受恩于婺源萧江六世祖江文彩;当道士了解到萧江氏一族颠沛流离的经历之后,就决定为他们族人找一处能让家族兴旺的风水之地。
道士用了十年的时间,走遍江西,为萧江氏寻找宜居之所。
当他来到婺源湾时,看见这里东有灵山、南有攸山、北有后龙山,一湾碧水从镇前蜿蜒流过,是一个山水交融的灵气之地!
道士就告诉萧江氏六世祖江文彩说,这里三山环绕,碧水穿城,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后龙山到灵山有个缺口,只要把这个缺口补起来,就能接通龙脉。
江文彩听了道士的话,就迁居到湾;之后萧江氏族人在后龙山和灵山之间,填土种树,用几十年时间终于补上了两山之间的缺口。
缺口补上后,萧江氏族人一直在湾安居乐业,家族逐渐越来越兴盛。
我们在黄山上听老道长讲风水学时,曾说过江西有很多风水师,也有很多他们的作品,今天听到饭店老板如是说,反而不觉得新奇。
萧江氏一族在湾得到蓬勃发展,到了清代时,镇上居民大都是萧江氏后人,于是湾改名“江湾”。apbiqμνne
此是后话。
饭后,太阳还未下山,天色虽尚早,但长辈们都回客栈休息了。
我们年轻人在当地人的指引下,来到小镇中心的四方广场,广场的北面有一座戏台。
戏台后方是一个两层的小楼,前边连着一个吊脚亭子。
两层的小楼可以看到有一些窗户的小房间,那里有上下楼的楼梯和供演员准备演出的化妆间和休息室。
亭子四角立柱、上施大额枋结成井架,枋上设斗拱托着屋檐,梁架上雕刻着吉祥的故事,屋顶有漂亮的飞檐。
亭子就是戏台的前台,即舞台;亭后方就是后台,与前如之间有透雕的隔板,乐队就藏在隔板后边,可以随时看见舞台演员的状况,又不致于让观众看到。
戏台的两边,摆放着大支的桐油灯,但是现在太阳还未下山,就还未燃点。
戏台前摆有几排桌椅和茶几,这些应该是主人家的座位;桌椅和茶几后边有好几排的长板凳,这些应该是镇上人家先用长板凳来占座位了;而我们这些路过古镇的游人,就只能站在长板凳后方的空地上。
这时金色的夕阳恰好照在戏台上,大戏开场了!
戏台的一侧有一幅字,写着戏曲名:《琵琶记》。
萧遥剑高兴地告诉我们,这是元末明初诗人高明的作品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