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1章 周建国(1/2)
崇祯欠了我十亿两第221章 周建国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一周之后。
赣省,九江,庐山。
石牛山以东的一片靠近鄱阳湖口的山地区域,许远经过一番考察后,打算承包下这个地方。
原因主要是三点:
这个地方交通不便,但又不算特别不便,因为靠近鄱阳湖口,连同长江主干道,可获得内河航运上的优势,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,且附近不远就有个新修的机场,乘坐飞机返回泰州十分快捷,另外九江是重要的高铁枢纽,乘坐动车也非常方便,三个小时之内就到,即离家并不是特别远。
其二,这个地方人烟稀少,但又不是特别稀少,因为如果当地人太少的话,那简直就是个与世隔绝般的地方了,各方面都会感到很不便利,想招几个环卫工都招不到,想下馆子吃饭的地方都没有,更不用说ktv、电影院、快递站这类的设施,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,只怕开出每月三五万的高薪,也留不住真正的人才。
所以还是要找个有点烟火气,各类配套设施都有的地方。
最后就是有点封闭,但其实比较开放的地方,不会产生孤独落寞的感觉。
因为左边是庐山3a级风景区,随时可去山上游玩。
右边是鄱阳湖,可以开开游艇,泛舟于波涛之上,甚至进入到长江之中,也可往南去英雄城看看。
距离最繁华的长江三角洲,也不是十分遥远,就五百来公里的样子,可偶尔去一线大城市逛逛,一天之内来回,这比西部偏远地区方便的多。
气候较为温暖舒适,一年四季工厂都可开工。
水资源充沛,电力供应充足——芯片产业需要大量的电力和水。
许远觉得把“神奇之城”建立在这里,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,国内比这更好的地方几乎是没有。
至于地皮的购买价格,更是可以用白菜价来形容,因为九江市区的房价也就六七千的样子,这种偏远乡下,更不可能卖出多高的价。
许远便以富商身份,联系到当地的招商办官员,提出要买下石牛山周边30平方公里,相当于亩的土地,要打造一个综合式的高科技工业园后。
这位四十多岁姓周的主任,惊讶的问道:“你确定是这么大的工业园,而不是450亩?”
“是四万五千亩没错。”
许远道:“请问你们能给多少的优惠价,能不能永久承包?”
“如果你是真心要做的话,是真要把什么芯片厂、电池厂、光伏厂、动力厂都建设起来,要创造几万个、十多个万个高薪岗位,不是在开玩笑的话,土地我们免费赠送,另外还提供各种配套扶持,帮忙联系银行贷款。”
周主任道:“至于要求,那就是依法纳税,每年带来不少于1万每亩的纳税额,帮忙解决本地的就业等,当然我们明白合作共赢的道理,在贵公司没有发展起来前,没能实现盈利前,我们不会做杀鸡取卵的事,这点你完全可以放心。”
“盈利?我投的这几个全是高门槛领域,至少五年内赚不到一分钱,只会源源不断烧钱,十年内实现盈利都很渺茫,税是不可能收到什么税的,顶多帮忙解决一些就业岗位,所以你还是想想,该从土地租金上赚多少钱,或者每年收多少租金比较合适,做到旱涝保收,至于我的神奇车轮集团什么时候赚钱发财,请暂时打消这个幻想吧,短期内是绝对看不到的。”
许远开诚布公的道。
“这……”
周主任为许远的诚实和直白而惊讶,因为别的商人,都是张口闭口前景如何如何好,一定会发财云云,再索要巨额的扶持和补贴,这个许老板却风格奇特,头脑比任何人都清醒,没一句大话,也不要求什么扶持与补贴,反而处处为政府利益考虑,劝他们先确保旱涝保收。
特别。
这人实在太特别了。
周主任的脑中,却浮出一种念头:这样的企业家,说不定能取得成功!
尤其在听许远讲完他的“重复造车轮”创业理念后,居然没有感到不靠谱或不妥,反而认为有可能成功。
因为走这种科研路线的话,几乎没有专利壁垒,大部分专利遭到淘汰或者过时了,不需要付出多少的专利费。
其次可避免已证明错误的技术路线,不可能踩到大坑,从而大大节约研发成本。
再就是一步一个脚印,走的非常踏实,打下的基础会越来越厚,日积月累之下,一旦追上最先进水平,竞争力不一定会弱,反而会像个内力深厚的高手,给所有人以震惊。
最后,许远来这个偏僻角落设厂,看似极不明智,其实具有土地成本、人力成本、生活成本等等方面的优势,至少比大城市里工厂好太多,在那种大厂里月薪3万,过的可能还不如这边月薪2万,工厂生产的产品方面,也会具有价格优势。
只要熬过五到十年的漫长追赶阶段。
一旦成功,说不定就是王者降临!
看好。
这位周建国表示十分的看好,然后就是到县里竭力吹捧,愿意拿乌纱帽作保,希望能全力扶持神奇车轮集团,提供一切能提供的优厚条件,再加上五到十年的耐心,他坚信,神奇车轮集团定能干出一番成绩,绝不会辜负他们,而他们需要付出的,只是亩的非农用山地,以及一场耐心的等待罢了。
于是2八日这天。
看到面前这份战略合作合同,许远一脸的难以置信,因为提供的扶持条件太优厚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