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56章 陇山关(1/2)
逐鹿南北朝第056章 陇山关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王镇恶的祖父是前秦宰相王猛,在关中深得人望,而王修也是关中灞城人,且老成持重,擅于识人任事,有吏部郎才。
此二人一文一武,让他们留守关中就目前来说是最适合的。
另外还有一个杨禹,刘裕对杨禹的观感有些复杂,一方面,感觉杨禹是块难得的璞玉,若能精心雕琢一翻,很可能会大放异彩。
杨禹向他建言开挖大运河、转攻北魏、迁都,这些在眼下虽然都因种种掣肘显得有些不切实际,但这些想法如天马行空,极具大境界;
这些事在当时不可为,但刘裕却是准备在时机适合时照做的,尤其是开挖大运河沟通南北构想,实在是太合刘裕的心意了。
南北分治已百余年,南人与北人在心理上实际已产生了很大的隔阂,像谢晦、沈田子这些人,对北人就很排斥。
在刘裕看来,若能如杨禹所言挖通大运河,这不但能沟通南北货物,在地理上将南北更紧密的勾连在一起,对融合南人和北人心理上的隔阂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因此,从杨禹提出这一设想那天起,刘裕便忘不了这事。
但另一方面,他感觉杨禹还是太年轻,行事有失稳重,甚至有些胆大妄为,如同一匹野马,随时可能把你的马厩冲破,这样的人很难完全掌控,刘裕总是不能对其完全放心。
这次让他去取秦州,且看他表现如何再说吧。
被刘裕念叨到的杨禹,此刻正率万余人马,在关陇大道上急行。
从关中进入陇右,有好几条道路可走,其中最近的是陈仓狭道,从陈仓沿渭水西进到达天水郡,但这条道太难走,不适合大军进入。
其二便是关陇大道,从陈仓顺陇山东麓北行至汧县,再向西翻越陇山至陇右清水县,这条路相对来说比较好走,是关中到陇右的主要通道。
其三是番须道,从陇县继续向北,至番须口翻越陇山至街亭。
如果从陇山东麓再往北,还有两三条道可翻越陇山进入陇右。
这次杨禹选择走关陇大道,一是关陇大道是除了陈仓狭道外最近的一条路,而且路况比较好。
根据岭坞传来的消息,由于之前晋军止步于陈仓,没有进一步攻打秦州的动向,而秦州西面受到乞伏昙达和王松寿的强大压力,现在姚艾把秦州的兵力几乎都调往西线防守去了。
不仅陇关只有两百人防守,即便是秦州治所上邽城中守军也很薄弱,这个时候如果能突破陇关,对杨禹将非常有利。
是以杨禹下令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向陇关挺进,负责防守陇关的敌军不是傻子,杨禹他们动静这么大,是瞒不住敌军的,是以杨禹也不掩饰行藏,相反,还大张旗鼓,对外声称五万大军。
这一招虚张声势还是很有用的,陇关守将姚石听说刘裕数万大军来攻陇关,吓得龟缩于关内不敢出来。
到达陇关后,杨禹命大军全面铺开,谷地、山坡多树旗帜,摆出浩大的声势。
随后,杨禹一边派人到关前劝降,一边召集卫长安、赵晟、郭曜、李信、毛直、贺常、慕容错等人开战前会议。
刚刚从岭坞赶来的堂兄杨子安也已被杨禹任命为军主,一起参加战前会议。
陇关因汉武帝巡视陇右时,在此遭遇雷电,因此也叫大震关,关城僻于重岗之上,夹于两山之间,当川限谷,形势十分险要,可谓是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
李信等人望着眼前的雄关,不无担心地说道:“此关险峻,我军虽逾万,但都是新兵,且受地形所限,难以展开,若是敌军坚守不降,咱们只能强攻,这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伤亡。”
杨禹点了点头,这些他怎会不知,就如卫长安所言,这些新兵眼下打打顺风仗还凑合,一上来就让他们强攻这样的险关,确实是为难这些新兵了。
“你们先打造攻关的器械,做好强攻的预案,我在秦州有内应,已约定今晚袭取清水县城,截断陇关与上邽的联系,到时关上敌军若闻风自溃,自然是最好,若是敌军不溃,那咱们也只有强攻了。”
众将一听有内应,顿时大喜过望,慕容错哈哈笑道:“原来杨参军早有准备,这太好了,只要陇关一破,姚艾惊于我大军如神兵天降,必定会吓得望风而降,哈哈哈!”
慕容错是鲜卑人,但汉化程度极高,无论是外表还是言谈,和汉人已无差异。在一群将领里面,他不仅长得最帅,而且骑战功夫了得,这些天在军中很快赢得了一个“白面将军”的外号。
旁边的杨子安等大家高兴的议论了一会儿,才开口说道:“诸位将军,这次咱们有内应不假,但他们能不能按计划顺利夺取清水县城尚未可知。所以,咱们不能完全寄望于内应,还是得摆平心态,认真准备这场攻坚战。”
杨禹也正色地说道:“不错,咱们不能太依赖内应。今日,我不妨把话给大家说明白了,咱们一旦过了前面这座陇关,就一切都得靠自己了,到时不会再有内应,甚至不会再有援军,而我们要面对的,不仅是姚艾,更有西边的乞伏炽磐,南边的杨盛也很可能会变成我们的敌人,所以,大家切不可存侥幸之心,要时刻想着整军备战,只有这样,咱们才有可能在陇右杀出一片天地来。”biνne
众将听了,这才收紧笑容,认真研究起作战方案来。
就在当夜,杨禹的三哥杨朗带着岭坞、九顷寨、上常坞、刘家堡、魏家堡共计一千三百骑兵,打着晋军的旗号,在内应的帮助下,一举夺取了清水县城西门,守将高雄在城破后投降,杨朗留一千人马守清水县,自己带三百人马押着高雄连夜直奔陇关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