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三章 离别前知青聚会(1/2)
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第七十三章 离别前知青聚会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“也许那段经历对他来说,是件好事。”杨医生接着说道:“我当年在宁城读的大学,是宁城医科大学毕业的。
不过,我跟你们不一样,我是工农兵大学生,是推荐保送的。
你们这才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考上的。
这就叫做有失必有得。上帝对你关闭了一道门,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。
如果当时刘岩真的办理了病退返城,也许就不会这么努力拼命考大学了,我说的对吧!
有一句话叫做什么来着?
对了!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”
……
走在去往天源公社汽车站的路上,一个女知青忍不住问周海洋:“喂!海洋哥,那位杨医生刚才说的那番话什么意思?”
“是啊,怎么一会儿肝炎,一会儿肺炎的?听的一头雾水?”另一位知青在一旁说道。
“好啦!都过去一年多了,别再提那段伤心的往事了。”
“胃口都给吊起来了,我们想听嘛。”
“海洋哥,你就说吧!”
……
几个知青不依不饶的缠着周海洋……
“好吧!好吧!家丑不可外扬,你们知道后,可不许到处说!咱怎么也得给如今的刘大秘一个面子。”
接着,他清了清嗓子:“就在曾经被绝望悲观的情绪笼罩时,听到了一条道消息,顿时让我有一种水穷之时待云起,危崖之傍觅坦途的感觉。
当时的心情就好比是在罗中看到了一丝缝隙,在绝望中见到了一线生机。
于是乎,为了上山下乡知青的解放事业,咱们的刘大秘就义不容辞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,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……”
……
这是源平村知青,有史以来在永峰县城最大的一次知青聚会了。
除了我们从一开始认识的刘岩、周海洋、裴晓虹、梁明、王强、范丽莉之外,还有谭媛媛、袁姗姗、李明、以及源平第一任知青队长林俊平和县城的几位知青。
还有1977年考上大学的源平知青点知青和1977年冬季光荣入伍即将到部队的几位知青。
王强从县供销社搬来了一箱的洋河大曲和几包香肠。
聚餐的地点依然在王强熟悉的那家餐馆里。
王强提前告诉店主,今晚这个餐厅全包了,不接待任何客人。
说实话,一个餐馆,这三十多人已经够挤的了,再想要接待其它客人也没地儿了。
今天到场的每一个人,虽然都已经离开源平村,但今晚聚会的话题,依然离不开这些年源平村和知青点发生的那些事儿。
这也许是无论多少年以后,华国所有知青聚会不变的主题吧。
(画外音:几十年来,有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经历上山下乡的很多人,都喜欢回忆曾经的那段日子?
这不为别的,因为这些人一生中的花样年华,是在上山下乡的日子中度过的。
有谁会忘记中学毕业后远离父母、远离从生活那座城市的那段经历?
有谁会忘记在那段日子里建立起来的纯真无暇的友情?
有谁会忘记青春时光第一次被异性搅乱了心的萌动?
有谁会忘记辛苦、孤独、焦虑、烦恼和彷徨的经历,和在那段经历中产生的爱情?
所以,每一个人不仅记住了那个地方和那段生活,更记住了那个女孩儿和那个男孩儿)
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,聊了好一会儿后,周海洋提议道:“请在座最年轻的知青,谈一谈自己上山下乡的感受吧。”
“我最难忘的是上山下乡到源平插队的第一天,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忆苦饭。
不仅到知青点的第一天要吃,而且每个月要吃一次。”一位年轻的知青说道。
说起源平知青点的忆苦饭,就是用米糠制作的团子或者窝头。
每人一次至少发三个,吃一个勉强还可以,觉得新鲜,第二个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。
关键是,每一次吃忆苦饭,那场面搞得就像是一场竞技比赛活动似的。
男女新老知青搭配,分成几个组进行比赛,
在规定的时间内,统计每个人能吃几个,每个组能完成多少,最后从中得出个人和组冠军。
得奖者每人奖励一颗水果糖,美其名曰“忆苦思甜”。
每当遇到这个时候,老知青最担心就是跟新知青分在一个组里。
因为新来的知青没有经验,往往思想觉悟和积极性又特别高。
刚来生产队的时候喜欢表现,要米糠团子的时候,一个比一个要的多。
“记得75届知青刚来的那会儿,我们那个组有两个新知青,为了炫耀自己非常能吃忆苦饭,每人一下子要了六个团子。”梁明苦笑着摇了摇头,接着说道:“结果,那粗糙苦涩的窝头,才吃了两个,就把他们噎的直反胃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