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章 父债女偿,是本宝宝该做哒!(1/2)
天道闺女三岁半,全王朝追着宠!第66章 父债女偿,是本宝宝该做哒!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泉宝稍作狐疑,很快又明白了。
不用想,一定是为了坏蛋二婶婶来的,她才不会让这个老坏蛋得逞呢!
“老太太又来了。”伍映雪见状头疼,连忙收拾桌上的饭菜,被苏毅阻止了。
“已经断亲,每月的孝敬也给了,咱家吃什么都与她无关,你带着孩子吃饭,我出去看看娘她到底想干嘛!”
苏毅擦了把脸,面色阴沉的走出去,拦在门外不让苏邹氏进来。
苏邹氏老远就闻到鸡汤的味道了,馋得口水差点打爆脚趾头。
这逆子,每个月只给她五十斤大米就算了,还躲在家里边悄悄吃肉不告诉她老太婆!简直是不孝顺,要遭雷劈!
不过恨归恨,苏邹氏没有忘记今天过来的目的到底是啥,所以就这么虎视眈眈的看着苏毅,先不说话,等他主动开口。
但不曾想苏毅这逆子,不说请她进屋,也不问她来干嘛,站得她老婆子腰都酸了,只好主动开口,直接进入正题。
“毅哥儿,娘今天来不为别的,就想问问这事你到底咋打算的!”苏邹氏憋着火气问道。
苏毅权且当自己听不懂:“娘,您说话咋越来越玄奥了,我咋听不明白?我咋知道我有啥打算?”
“别装傻!我说的就是翠兰的事!你二弟被房梁砸断了腿,屎尿屁都要人伺候,还有我老太婆也是,身边离不开人。更何况翠兰是我娘家侄女,跟我是血亲!你让她在牢里忏悔两三日就够了,难不成真要害得她蹲大狱、被流放吗!”
苏邹氏用拐杖狠狠杵地,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。
泉宝躲在帐篷门口探听着,那叫一个心痒痒,她就怕阿爹过于正派,一下两下,就把坏蛋奶奶说的话答应下来了。
邹翠兰害得他们差点家破人亡,绝不能因为一个老太太的三言两语,就高拿轻放,必须严惩!
“奶奶,您说这些话好没道理哦!二婶婶要是被判牢狱、被判流放,咋能说是我们家害的呢,明明是她自作自受。”
泉宝忍不住了,一股脑冲出去,抱着苏毅的腿,然后看向苏邹氏数落起来:“奶奶您是不是年纪太大,老糊涂了吖?是非对错都分不清楚,我一个小孩子都知道,做错事要接受惩罚喏!”
苏邹氏面上挂不住,“你个缺爹少娘的东西,这儿哪有你说话的份,滚开!扫帚星,就是因为你,我老苏家才变得如此鸡犬不宁的!”apbiqμνne
“娘!”
苏毅突然拔高声量,声音大得吓了苏邹氏一跳,连忙拍拍加速跳动的心脏。
“我和映雪活得好好的,泉宝怎么就缺爹少娘了?您是在咒我和映雪出事么?既然您都已经这样说了,那儿子觉得,跟您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,邹翠兰联合邹荣生绑架我的孩子,让儿泉宝伤成那个样子,此事我绝不可能善罢甘休!”
“既然已经扭送官府,那我听官府的判决!若您有本事的话,可以去打点官府,让官府网开一面,反正我这里是一定要和邹翠兰僵持到底的,官府怎么判,我都无怨无悔!”
“另外!三日后开堂过审,我们全家都会去和邹翠兰对簿公堂,您若有什么想法,就趁这两日吧!闺女走,跟爹进去,莫听她胡言乱语了!”
苏毅对老宅这些人,已经仁至义尽。
邹翠兰如今因为绑架的事情,落在了官府手里,过了明面儿,便是他想转圜息事宁人也没这么容易了。
更何况他不想轻易放过邹翠兰,巴不得那女人死在牢里!
所以苏邹氏的软磨硬泡,于他而言改变不了什么。
但俗话说得好,有钱能使鬼推磨,想要救邹翠兰?那去找官府花银子打点上下啊,找他做什么!
苏邹氏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,吃过的盐比苏毅全家吃过的米还多,自然知道衙门朝南开,有理没钱莫进来的说法。
可她哪里舍得掏一笔钱,就为了给邹翠兰打点打点啊,这不纯粹是浪费吗?
倒不如打通苏毅全家的关节,让他们放邹翠兰一马!
“没良心的东西,对自家弟媳都这么心狠,是存心想让我老太婆老无所依,老无所养啊!”
“孩子们不是没死吗,竟就要让我老太婆的娘家侄女坐牢,没良心啊!白把你捡回来养这么大了,早知道你是这样的白眼狼,我应该去茅坑里面捡一块石头回来养大的,都比你强!”
“老天爷啊,您若有眼就睁开看看吧!!”
“我一把屎一把尿,把这小畜生拉扯大,现在他要让家里摊上官司,让全家都不安宁啊!!”
“真以为每个月给五十斤米,就能还清养育之恩了似的,打发乞丐都没这么好打发的!”
苏邹氏一言不合,丢了拐杖,坐在地上嚎啕大哭,控诉
泉宝瞥了她一眼,面上微冷,这老坏蛋在装哭呢。
瞧,眼泪都没有!
泉宝挨近苏毅,拉了拉男人的袖子,同情道:“阿爹,您真的好惨……小时候居然被老坏蛋喂屎喂尿,您放心吧!等我长大噜,一定给阿爹阿娘吃饭饭,吃肉肉,绝对不会喂屎喂尿哒!”
“……”傻闺女说什么呢,都不是一码事儿!
苏毅本来被苏邹氏的哀嚎,哭得有些动摇了,但听到泉宝这样说,顿时又回过神来,瞥了苏邹氏一眼。
“娘,您现在说这些话,多多少少不觉得违心吗?确实,把我从荒郊野岭捡回来,给我一口饭吃,让我能够活下去。”
“可我三岁之后您怀了苏金,还敢说对我无微不至么,哪一顿饭不是我帮村里人做农活赚来的?”
“若您敢说没让三岁的孩子出去割猪草换一顿饭,我现在立马学话本里的哪吒,割肉还母,放血偿父!”
虽然苏邹氏并非他亲生的,但这一典故用在此处,倒也恰逢时候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