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二章:未卜先知(1/2)
天地任我行之二第九十二章:未卜先知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(各位早安!昨晚除夕夜。我回老家农村过年,忙着除旧迎新,准备年夜饭,吃好后忘了向大家打个招呼,就为赶时间一直忙着码字到深夜,直到外面爆竹声声逐渐停歇才入睡。我今早还在睡梦就中被外面传来的鞭炮声吵醒,打开一看手机才发现时间是凌晨5:5,还有一个时才会天亮,届时,起床闹钟才会响!但是,外面好冷啊!我不管了,先起床放鞭炮讨个吉利,接着码字,祝大家新年快乐,吉祥如意!)
上回讲到催木匠刚收了朱由校的几个嫔妃做徒弟,忽然赶上朱由检率领文武百官来访,请封为国师。
“不——不可能!这不是真的!这绝对不可能发生!因为我朱由检绝对不会做‘亡国之君’!”朱由检及其君臣们在看到这不可思的画面后,顿时被吓得目瞪口呆,纷纷大吼大叫起来,过了许久才慢慢平息愤怒。
“哈哈,子,你看明白了么?你若果看明白了,现在就可以走了。”催木匠似笑非笑道:“不过,在你走之前,催某还需把这两件东西交给你。”话音一落,便一挥手就放出一道法力,瞬间击中了徒弟朱由校。
只见朱由校忽然浑然浑身一僵就动弹不得,但其头上的“冠冕”和袖中的“传国玉玺”就自动飞向朱由检。如此诡异的一幕,立刻引起了在场文武百官的轰动,因为这既避免了朱由检对皇兄猜忌,还展示了仙法。
其实,明朝皇帝佩戴的冠冕与以往历朝历代有明显不同,因为这种冠冕像帽子,后面有两个折耳朝上,帽子前后呈阶梯状,“风水学”比喻其为“前屋”、“后山”、“金折角”统称“翼善冠”,共分为黄、黑两种。
黄色指的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戴的哪一款帽子,整个帽子的都是由金丝手工制作而成的,又称“金丝翼善冠”。黑色的那一款,则是明朝各君主平时佩戴那款“乌纱帽”,但上面镶有纯金打造的“双龙戏珠”。
这款大大众化的乌沙“翼善冠”的“后山”有金丝制成的“二龙戏珠图案”,极尽奢华,象征权贵,贵不可言!其中,两条金龙栩栩如生又不失威严,在历朝历代皇帝冠冕中独树一帜,代表了明朝皇帝无上威严!
至于“传国玉玺”,乃当年“秦始皇”命令工匠从“和氏璧”中雕琢出来的,并由当初的丞相李斯在上面撰写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,代表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乃合乎天意,即“君权神授”。可惜,朱元璋没有传国玉玺。
“传国玉玺”乃古代皇帝的信物,为历代正统皇权之象征。其方圆四寸,上纽交五龙,相传由和“氏璧所”雕成。根据记载,此玉玺字迹有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的八个“鸟篆文”,象征“君权神授”的神秘主义思想。
“鸟书”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国、越国、楚国、蔡国等南方各诸侯国,且多见于青铜器铭文,却与西周“钟鼎文”不同。在湖北江陵附近出土的“越王勾践剑”,上面的八字铭文就是鸟形字即“鸟篆”。
此外,还有说法认为“鸟篆”即上古“妖神天庭”的通用文字,而与之对应的“虫文”则是上古“巫族”的通行文字。不过,随着“巫妖大战”的落幕与“仓颉造字”引发天地变色与鬼哭神嚎,那“鸟虫文”就注定要被淘汰。
这也象征了上古巫、妖两大势力没落,而以使用“仓颉造字”的华夏“仙道文明”体系的昌隆,影响至今。
在秦朝建立前,百姓喜欢用金属、玉石雕刻为私人印信,按照个人喜好通常都有龙或是虎作为装饰。
但是,在秦统一天下后,官府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、玉作为私人印信,而皇帝所用的“印信”则被称之为“玺”。西元前1年,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,获得“和氏璧”,便将其琢为“传国玉玺”,代代相传。
其方圆四寸,上纽交五龙,替代遗失的“九鼎”,作为天子权力的象征,又命丞相李斯在“和氏璧”上写八个鸟虫篆字: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。完事后,由当时宫内最著名的玉工孙寿刻于其上,称之为“天子玺”。
秦二世死后,秦王子婴将传国玺献于汉高祖刘邦。王莽篡汉后,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。孝元皇太后大怒,掷玉玺于地,摔崩一角。于是,王莽命人以黄金镶补,尽管手艺精巧,但玉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。
王莽败亡后,“传国玉玺”落入“更始帝”刘玄手中,后来刘玄被赤眉军打败,玉玺落入刘盆子之手。不过,没多久,那赤眉军也兵败,投降者把“传国玉玺”贡献给了“位面之子”汉光武帝刘秀,造就“光武中兴”。
东汉末年,关东十八路诸侯大军讨伐董卓时,爆发讨董卓之战。“江东猛虎”孙坚军率先攻入洛阳城后获取传国玺,但后来却被袁术夺取。于是,开启天下各路军阀争夺“玉玺”之战,得了玉玺就具有合法性。
袁术以“五德终始说”作依据,又认为那神秘谶纬预言“代汉者当涂高”对应了其字“公路”,加上夺取了孙坚军在洛阳拾获的传国玺后,成为他称帝的所谓“凭据”,却不知“输怕招风,人怕出名”,结果被各方讨伐。
西元197年,袁术在“寿春”僭号称帝,建号“仲家”,仿效汉制的“河南尹”,以九江太守为“淮南尹”,置公卿,祠南、北郊。但是,此举立刻引起各方诸侯反感,使袁术立刻成为了众矢之的,很快就大祸临头。
当时,袁术此举接连遭到了孙策、吕布、曹操、刘备等势力的叛盟与打击。到了西元199年,袁术由于接连败仗以及领地出现饥荒的影响而陷入困顿,他本想去投靠屯兵于灊山的部下雷薄、陈兰但被拒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