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我来做个见证(1/2)
明皇子高爔传第25章 我来做个见证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第二天卯正时分(清晨六点多),高希早早地到了学里。平安形影不离,男仆、心腹、书童、沙僧,都是他一个。
胡老秀才也到了,但时辰尚早,还没有学童像高希这么卖力,提早这么多时间到学堂的。
“去了镇上,有何收获?”胡老秀才问道。
“去买书,可巧在顾瞻书院遇到了丁忧在家的沈翰林。“高希老实地答道,然后将当日在书坊偶遇的事,细细说了一遍。
胡老秀才一边听一边点头,“嗯,沈翰林是当世大儒,写得一手好字,满腹经纶啊!小子福气不浅。我听你刚才说的,当时你还用到了《论语》中的两个典。已经背过论语了吗?”
在一旁的平安早就按捺不住,说道:“我家少爷昨天回家路上,又看又背的,现在已经能背好几段了呢!”
“是真的吗?”胡老秀才又控制不住地激动起来。
做老师的,想碰到高希这样的千里马,也是要拼人品的。
胡老秀才自己怀才不遇,这辈子是当不成进士了,那就当未来进士的恩师吧!
“那还有假,先生,我家少爷定然是文曲星下凡。哦,有可能也是武曲星下凡。你不知道,他将两个军爷一下子就擒住了“平安叨叨个没完,说得眉飞色舞。
除了“文曲星”三个字,平安还说了点啥,胡老秀才一点都没听进去,只知道高希去镇上买了《论语》,只一两天功夫,已经可以背书、用典了。
他都没查证一下高希是买书前用的典,还是看了书后才用的典。
他也不想查证!
这小子第一次在课堂上解释《三字经》时,已经引用了好几本书中的典了。
高希不是文曲星,谁是文曲星?
人的心理就是这样,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的,其他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信息,自动忽略。
“那你来说说看,这《学而篇》中的‘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’,作何讲?”《学而》是《论语》开篇,这第一段再熟悉不过了。
现代中国人但凡读过中学的,四书五经中别的篇章不知道,这《学而篇》肯定是读过的。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妇孺皆知啊!
现在胡老秀才单挑三句话中的最后一句,要高希讲一讲。看起来也没什么难度嘛!
高希并未立即回答,而是指了指自己面前那本崭新的《论语集注》,就是沈度沈翰林在顾瞻书坊赠送的那本见面礼:“老师,可否容学生先看一下,再回答这个问题?”
胡老秀才点了点头,然后端起茶呡了几口,又仔细打量起了这个得意弟子。
你别说,这小子以前疯傻,天天只能待在家里,胡老秀才虽然因为给他治病常见高希,但那时候的高希口水满身,嘴里总是乱哼哼,双眼斜视、翻白,谁曾想有现在这样的好光景!
这疯病好了,才两三个月的将养已经壮实许多,这会子又认真翻看着《集注》,专注的表情倒益发有了意气风发的儒生风采。
屡屡落第的胡老秀才看着高希,轻轻地摇晃着脑袋:我怎么就收了这么一个好弟子!
他正在私下得意呢,高希这边已经放下书,开始讲了:
“‘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’,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,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吗。
朱子这本集注中说,学在己,知不知在人,何愠之有!可见,知的对象应该是‘所学的知识’。
而这里的人,肯定不是不相干的人。前一句‘有朋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’,朱子的注是,朋,同类也。也就是和我一样努力学习的志同道合的人。
所以,这里说的‘君子不愠’,并不是说普通人不了解你,你也不恼怒,就是君子了。
譬如丁嫂前一阵去我家大闹,还有好多好事之人围观,我和我的家人也没有怨恨他们。那我们一家子都是君子了?可能算有君子之风,但和这里所说的‘君子’不是一回事。
而且这句话还有注,‘虽乐于及人,不见是而无闷,乃所谓君子’。就是说,如果是君子,就会乐于以善及人,就算不被对方知道、理解,照样泰然处之,不会怨恨在心。
所以,‘不亦君子乎’,这里说的‘君子’,应该是指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学问,就算对方不理解或不同意我的观点或主张,我也不生气,不会因为别人和我的观点、看法不同而怨恨对方。这样的人,才是孔子所说的真君子吧!”
高希侃侃而谈之时,已经有好几个学童陆续进了学堂,胡老秀才也没注意到。他已经听得入了神,含在嘴里的茶水都忘了吞下去。
这哪里是一个才开蒙不久的学生,这番见地,去金山卫学读书也绰绰有余,好像金山卫学还有点配不上高希呢!
“老师,老师!”高希看老秀才发愣,不知所以,轻声叫了他几声。
“哦哦嗯”胡老先生回过神来,连忙吞下茶水,又大笑起来,“哈哈哈,很好,很好!我看啊,你就不用再和这班学童慢慢学了,以你的天资,可以学得快一些,看看能不能赶上明春的县试。”
“呼,”底下的学童一阵不服,我们学了一两年蒙学了,老师都懒得讲一回四书。结果这个疯小子才来读几个月的书,老师就让他准备县试。我等成什么了?
那还用说:在座的都是垃圾!
“啊呀,老先生你说得和翰林老爷一样啊,他也让我家公子学快些,还让他带话给先生您呢!”平安兴奋地说道。
一听这话,刚才还不服的几个学童,只能吃瘪。翰林老爷都亲口赞了高希,你们不服,你有本事也去找一个翰林老爷夸夸你啊!
“哦,原来如此啊!你怎么不和我说?”胡老秀才问高希。
“学生蒙恩师十多年医治,病体初愈又得老师青睐,开蒙未久,只不过略有天资,学海起步,不敢唐突向老师乱提非分要求。”高希恭敬地答道。
有本地大儒、朝廷高官带话,却隐而不发。不因为有权高位重之人赏识,而轻视自己的蒙师。这样的品德,正是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中最为看重的东西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