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三章 可能性(1/2)
这个男人不太冷静第一百四十三章 可能性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不在这些主流领域证明自己的实力,很难让人正眼看待。
政策层面,其实也鼓励这些填补技术和应用空白的商业开发。
就好比京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生,不就是正在做网络安全相关的课题么?
实事求是地说,开发《三国志》游戏和对战平台的难度,其实也不小,但在观感上,明显不够格。
最关键的产品设计框架,金尚都已经给出了,剩下的就是填补充实,所以没有花太多时间。
真要是从零开始,一年时间都未必拿得下来。
“我准备找学校黄主任和张教授,买现成的产品或者半成品,自己改。这年头,有本事的人,身上都有一股傲气,拿钱砸,不一定打动得了,溢价太高,也未必划算。指望别人,不靠谱,核心技术,还是得自己掌握才行。”
“是不是项目太多了?今夕的公测都没开始……”
“招人,京城本地的大学生不来,去外地,发实习邀请,签意向合同。我就不信了,会有人跟钱过不去,京城的吸引力,就这么低。”
以超过同行一大截的薪资待遇,还是有较大概率招来高材生的。
商业上的问题,绝大部分都可以用烧钱来解决,如果解决不了,说明烧钱还不够。
总想着用最省时省力的方法,又不想花钱,哪有那么便宜的事?
“过去几个月的运营方式,太保守了!初创业,胆子有点小,放不开手脚,也情有可原。老金家里没有亿万家财供我挥霍,捅了大篓子,也不一定兜得住。”
“你准备怎么办?”
“贷款,引入战略投资者,联合能够提供更多潜在助力的资本,总之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。至少,先控制一条比较靠谱的融资渠道……”
“借壳上市?”
“拆分部分业务,去资本市场寻求合作。如果……光靠小作坊思维,按部就班地发展,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世界首富?”
“原来,你还有这么夸张的梦想,是不是喝多了,脑子有点不清醒?”
“不,我的脑子现在比什么时候都好使!你想想看,如果今夕文化是一家上市公司,会连高校秋招会场都进不去么?”
这个世界的资本市场,远比前世要成熟得多,以国内历史最为久远的京城证券交易所为例,九零年涨幅最夸张的一只股票,年净利润三千万,市值十六亿。
到了九二年,最热门的个股,市值五十亿上下,年净利润八千万。
今年三月到五月,京交所股票经历了一波重挫,到现在都没有缓过劲来。目前,二级市场有将近两百六十支股票,总市值五千五百亿,平均市值二十亿不到,中位数在两亿左右,甚至还存在为数不少的总市值低于八千万的僵尸股。
买壳,正当时。
就赚钱能力上讲,很多知名度不高,行业不景气的上市公司,远远不如今夕文化。
如果放开了手脚,大抄特抄,不管不顾,将前世的诗词歌赋,小说漫画电影,一股脑抛出来,可以想象,十几年内,金尚本人比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赚钱速度更夸张。
原本,金尚是打算两年之后,再来考虑资本市场搂钱的可能性,现在倒是觉得,尽量早一点也不是坏事。
挂牌上市,对一家民营企业来说,不亚于“鲤鱼跃龙门”,闷声发大财虽好,对需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,还是有很多不便的。
i企业的变化太快,淘汰率太高,得到了资本市场认可,就相当于天然有公众的关注背书。
不上市,谁知道你有几斤几两?
“可是,公司才创办不到半年,走正常ip渠道,肯定是不行的。借壳嘛,希望也不大……”
按理来说,只要有钱,买壳,置换资产,上市,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可实际操作起来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“等我先问问,看看情况再说……”
那些玩钱的,都是人精,一个不慎,就容易被坑。
金尚这种初入行的小年轻,在摸清楚其中的套路之前,还是不要贸然行动。
回到家后,金尚打了个电话,向梅家二舅询问了一下相关的问题。
将近半个小时后,才结束了谈话。
“怎么样?”
“好坏参半吧!”
迎着李萱希冀的目光,金尚认真答道,
“经济短期调整下行,股票市场也是惨不忍睹,急着卖壳的不少,但是,想要借壳上市,融资输血的,也有很多。壳资源的价值确实降了,但是打折没有预期的那么多。”
“要花很多钱?”
“有门路的话,找个便宜的,两千万到五千万不等,可以买一个,但是,里面有多少暗雷,不好确定。目前借壳上市普遍行情在八千万到两亿之间,具体要看情况……”
“太贵了!”
这个价钱,超出了李萱所能理解的范畴。
有这个钱,安安稳稳发展两年,自然就达到了申请创业板上市的条件。
“花这个冤枉钱,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实业。”
两千万,咬咬牙还能坚持一下,两个亿?
这得多少年才能补得回来?
资本市场割韭菜,也要讲究基本法,以今夕文化的体量,一时半会还真撑不起这么大的盘子。
“天无绝人之路吧!你也知道,梅家二舅旗下,有好几家上市公司,间接控制,占股,有董事会席位的不少……”
“所以,他要帮忙?你们之间的关系,还没好到这一步吧?”
“当然不可能白白帮忙!有两个选择……”
关于刚才电话的内容,金尚不疾不徐地解释着。
梅应年旗下有一家修造船厂,上市有好多年了,近几年,航运市场起伏不定,用船需求也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。
再加上厂区设置在北方沿海,随着人工成本的上扬,开始入不敷出。
梅应年想着要么转型,要么搬迁到南方地区,顺势加大对南洋市场的投入。
可惜的是,几次尝试都不怎么成功,公司每况愈下,反应在股价上,自然也是一泻千里。
再不想点办法,早则一年,迟则三年,就要被摘牌甚至破产清算。
所以,梅应年也动了重组置换资产,甚至是卖壳回收一点成本的心思。
只是,一直找不到愿意接手的合适买家,贱卖,又有点不甘心。
如果金尚有兴趣,梅应年愿意提供便利,这是合则两利的事,金尚能少花钱,在接手的时候,也不会有管理层的掣肘。
不好的地方在于,这家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有点高,而且业务剥离得不是很彻底,地皮,设备等固定资产卖的卖,抵押的抵押,已经不剩下什么了,还剩为数不少的修造船工人在维持着局面。
这是个烫手的山芋。
如果能够起死回生,那肯定是优质资产,但是,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这种周期性极强的传统行业,哪怕是红利期即将到来,金尚也不想接手。
负担太重了,清理起来有点麻烦,而且需要时间打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