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章 太空纪元、轨道之旅(2/2)
从巨神公司到人类帝国第一百三十章 太空纪元、轨道之旅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“站1号车…站1号车…哈!这里。”
蕾若雅双眼一亮,调出转乘票的二维码就朝着编号为站台跑去。
验票通过。
进入车厢。
里面的结构与寻常的磁悬浮车厢截然不同,尤其是配备安全带和固定架的联排座椅,给予蕾若雅一种马上就要坐过山车一样的感觉。
她来到属于自己的座位,先将背包放进储藏柜,再坐下坐好,并按照全息屏幕的提示,按顺序扣上了安全带。
待所有座位坐满,全息屏幕上所显示的时间也来到了14:16。
一位身穿黑色制服,佩戴红白丝巾的女乘务员来到最前端,面露标准微笑,提醒道:
“欢迎各位搭乘本次列车,我们的目的地,将是位于三万七千公里以外的太空城。
温馨提示,列车无需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便可进入外层空间。
并且,为了各位乘客的安全,请确保安全带已经扣好,并保持系好状态,直到我们抵达外层空间。
本次列车将在两分钟后正式发车,届时,各位也将会从全新的角度见识到本应该熟悉,却又非常陌生的母星,地球。”
说完,乘务员配合她的另一名同事,进行最后一遍的检查。
确认所有乘客都系好安全带后,两名乘务员亦是坐在列车的前后。
14:0。
“哐噹”一声,固定架自动扣在了座椅上,并且列车也准时发动,运载着众人离开了站台。
紧接着,安置在列车的两侧和顶部的密闭安全窗,为蕾若雅和所有人一一展现出枢纽车站的地下隧道、
隧道以外的城郊景色、
反射粼粼波光的碧蓝海面、
最终,进入了一段由碳纳米管、高强度钢、常温超导矿石和稳定凝聚态,相互构建而成的一条半开放式隧道。
再由地表的核聚变发电厂进行供电,使得所有隧道具备稳定的电磁浮力与推力。
随后,蕾若雅发现两侧车窗的景色开始倾斜…
倾斜…
直至倾斜成了九十度的视角,而她本人则是彻底以躺靠的姿势,紧紧贴在了座椅上面。
唰——!
!!
蕾若雅感受到了一阵强力的推背感和强烈耳鸣,就像是乘坐寻常的磁悬浮列车突然加速,以及传统客机起飞时候的那股劲头。
“啊…救命…我后悔买票了…妈妈救我…”
忽然,蕾若雅用余光见到坐在身旁的一位年轻人紧闭双眼,嘴里还不断叨咕着各种后悔言语。
他们此刻是属于垂直仰坐的视角,很难通过安置在两侧和顶部的安全窗,清晰观察到外面究竟是个什么景象。
这种情况会引起失控恐惧症,又或是高度恐惧症,难怪她身旁的年轻人会出现这种反应。
蕾若雅稍加扭头,将目光放在右手侧的全是屏幕上。
发现列车的速度同样维持在90公里每时,而他们的攀升高度已经有了100公里,屏幕右侧还显示着「60616」的字样。
当屏幕显示至「100」的时候,推背感和强力耳鸣尽数消失。
并且他们的头发不再下垂,而是朝不同方向延伸,四肢也在“随波逐荡”,宛若置身在海洋之中。
“各位乘客。”这个时候,一名乘务员通过广播提醒众人道:
“我们刚通过了距离地表约160公里的卡门线,成功来至大气层外,所以这里的空气阻力已经趋近于无。”
说着,另一名乘务员居然解除了固定架和安全带,轻车熟路的飘荡至众人头顶,背靠天窗,接替结束广播的同事,微笑道:
“接下来,我和我的同事将与各位见证此行最为重要,也是最激动的一幕。”
话音落下。
蕾若雅发现她和所有的座椅在缓缓转动,并调整角度,最后,他们正面相对原本是位于头顶的天窗,也看到了
“脚下”的地球。
“嚯!!!”
“这这实在是太漂亮了!”
“哈哈哈!多花了六百,一开始还觉得亏了,没想到是真的物超所值啊!”
车厢内,传荡着一阵惊叹。
“哇…!”蕾若雅同样是感慨万千的一员。
所有人都知道地球,但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看待与欣赏。
“呵呵。”见众人表现出来的反应,乘务员仍是面带浅笑,介绍道:
“现在的区域没有了空气阻拦,这使得列车能够无所顾忌的进行全面加速。
所以我们将在四十五分钟后,抵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,太空城。
期间,列车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17公里每秒,这已经达到了足以逃逸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。
而且我们搭乘的还是民用列车,倘若是穿梭在对面几条隧道内的无人货车,速度只会更快。”
说到这里,乘务员顿了顿,并用手抓接力的方式,控制她的身躯逐渐从天窗前挪开,继续介绍道:
“至于我们的目的地太空城,其实还没有彻底竣工。
按照我们阿特拉斯预期规模,太空城将是一座集娱乐、生活、建造为一体化的真正都市。
不过,即便是只有部分区域开放,也足以让各位体会到低重力环境的乐趣。
那么我就不过多打扰大家了,如果有哪位需要方便的话请举手示意,我会着重讲述方便时的注意事项。”
说完,乘务员便漂荡回下方区域。
而蕾若雅见对方不再遮挡天窗,当即拿出手机,调好角度,拍了一张地球俯瞰照。
随后,她在屏幕上习惯性打出了「感谢尊」的字样,但马上删除,并改为「感谢阿特拉斯,让我见识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地球。」
接着,蕾若雅便将文案与配图,上传到了由络部的同事们,帮她开设的短视频平台上。
至于蕾若雅想要感谢的尊主,也就是隋阳,此刻正位于阿克拉的地下基地内,观摩着一场实战试验。
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