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 一个怪圈(1/2)
大汉永存第267章 一个怪圈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第67章一个怪圈
“上朝。”
“山呼。”
“吾皇万岁。”
“再呼。”
“万岁。”
“三呼。”
“万万岁。”
刘秀高坐龙椅,穿着冕服,特别隆重,接受百官的朝拜,这是东汉的大朝会。
朝会是华夏古代国家君主与臣民、中央与地方的会晤、决策和礼仪体系。
它源于原始社会议事会议,经夏商周的发展,在秦汉得到进步完善。
汉代的朝会形式还分为:常朝、内朝、大朝会。
除此之外,还有廷议,廷议的参加者除了宰相、御史大夫等重要大臣之外,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大臣。由于廷议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,因此能够在大臣讨论之后就能做出决定。
常朝是比较常见的,是汉代中央决策性会议的重要形式,通常汉代皇帝会召集大臣召开决策性会议,在史料中经常出现“召公卿议”“召群臣议”公卿、群臣主要是朝中二千石到六百石的朝官。
在朝会中,皇帝对议事有很大决断权,但是皇帝也会审时度势,并不是只根据自己喜好意孤行的对议事做出决定。
另外,汉代参加常朝的人员复杂多变,在不同时间段有资格参加常朝的人员有明显特点。
如汉初诸侯王参加常朝议政,并在常朝决策会议中发挥主导作用,之后在常朝会议中逐渐失去决策权。而整个汉代常朝参与的主体是官僚系统人员。
常朝地点也一般在丞相府百官朝会殿中,皇帝也会亲自召开并参加的议事。
另外,汉代常朝召开的时间理论上是固定的,可能五日一次,可能初一,十五。
常朝具有自身特点,正是由于常朝召开的相对固定性,参加朝臣的相对广泛性,才更显示常朝在汉代政治上体现的的积极作用,减少议事的决策失误,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,定程度上保证国家稳定发展。
随后便是内朝了,这是武帝弄出来的,参加内朝的人员主要是大司马大将军及侍中、常侍、散骑等加官。
这些能取得加官身份的成员都是在皇帝身边比较受宠的人,主要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,他们不属于三公九卿系统,也不同于为皇帝日常寝食服务的仆役。
他们本职主要是议论政事、谏诤拾遗、作为皇帝顾问、宿卫皇宫保护皇帝安全等,与皇帝关系密切。
由于内朝议事的重要性,其召开地点也是具有私密性的。
比如,东汉议事决策地点有章德殿、崇德殿、宣德殿。
另外,内朝召开相对频繁,其灵活性来自于当权者,内朝召开地点的私密性,参加人员的亲近性,也使内朝召开的灵活性更突出。
大朝会是汉代最典礼性的朝会,其召开规模较大,主要是彰显国家威仪。参加人员庞大,部分是两千石到六百石的官员,还有部分是臣服汉朝的周边少数民族代表。他们都有资格参加大朝会。
汉代大朝会举行地点多在前殿,西汉单宫城制结构中,多在未央宫前殿举行大朝会,东汉双宫城制情况下,大朝会举行地点在两宫前殿轮换举行。
“好,众位爱卿平身,这太子提出改制度,将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改为三省六部制度,还引入了科举制度,你们以为如何呀?”
下面坐着文武百官,邓禹、郭伋、杜诗、侯霸、韩歆、欧阳歙、郭况、阴兴等一些重要大臣。
对于这个,可能提前打招呼了,大家有所了解。
“陛下,我们认为不可……”
以郭伋、杜诗、侯霸、欧阳歙为代表的文官基本都反对,武将倒是没有发言,理由还是一样的,以稳妥为主,翻来覆去,还是那些理由,什么天下初次定,应该遵循旧例……
除了邓禹几人,支持的不多,其他百官暂时没有发表意见,也几个发言,也偏保守。
“太子,说说理由吧,也好让众爱卿信服。”
“诺。”
“孤想问,世间可有万世不变的法度?周未建立前可有周礼?始皇帝未称帝之前可有皇帝?从夏商周,到春秋战国,再到大秦,再到高祖一统天下,建立大汉,到王莽篡汉,再到父皇削平天下,中兴大汉……
世间的制度,法令,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,变则通,俗话说得好人挪活,树挪死,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魏国的李悝变法、楚国的吴起变法、齐国的邹忌改革、韩国的申不害变法、秦国的商鞅变法……
或失败,或成功,但不可否认,秦朝因为商鞅变法而强大,遂能一统天下,而其他六国固步自封,最终被灭亡。
秦兴于变法,也亡于变法,秦国一统天下后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,如设置三公九卿制、统一货币、统一文字等。
但是,为什么商鞅变法之时类似的政策促进了秦国的强盛,秦始皇时期却没能如愿呢?
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过度压迫下层百姓,原本刚刚统一的国家应以修生养息为重,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,大兴土木,发动对外战争,百姓苦不堪言。
然而,在大肆修建宫殿、频繁发动战争的背后隐藏的是沉重的赋税徭役,统一不到十年,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已经出现。
所以高祖斩白蛇起义,顺应天命,一统天下,建立大汉基业。
回想一下,秦亡当真只是秦二世昏庸?主要是秦法严苛,当时天下已经一统,不是战国时期,需要年年征战,百姓已经受不了那些严苛的法令,环境和时代已经变了。
若是他们立刻废除残酷的法令,像是高祖一般做,与父老约,法三章耳;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,余悉除去秦法,那大秦还会这么早亡吗?”
刘瀚说完,大家都沉默了,因为他们大多有一个共识,那便是大秦亡于暴政,若是废除暴政,大汉还会亡吗?
刘瀚继续说道:“制度改变是必须的,高祖一统天下,封异姓王,这很不利于天下稳定,所以他剪除异姓王,封刘家诸侯王,郡县和分封并列。
但后世也证明,这依旧风险很大,地方诸侯王尾大不掉,文帝,景帝一直致力于削藩,甚至爆发七国之乱,直到武帝的推恩令出现了,才算彻底解决这么麻烦,几乎没有藩王能作乱了。
父皇英明神武,再造大汉,所以很多制度和法令,最好这个时候确立,当年若是高祖不封刘家诸侯王,或者不给他们那么大权力,亦或是也推行推恩令,还需要文帝,景帝,武帝几代帝王去辛辛苦苦的削藩吗?
这三省六部制度,类似于三公九卿,但有所改进,想必诸位大臣都是聪慧的也知道孤要干什么。
对,就是削弱丞相的权力,把它一分为三,这就为了防止王莽一般的权臣再一次出现,保我大汉江山稳固,免得生灵涂炭呀。
想想王莽篡汉,天下乱战,百姓水深火热,难道你们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?
亦或是有人再做下一个王莽?”
刘瀚说完,冷冷的看向反对的郭伋、杜诗、侯霸、欧阳歙。
他们吓得连忙跪拜下来,“臣等不敢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